您的浏览器不支持此视频格式
封面新闻记者 张越熙
近两年,咖啡这个舶来品在年轻人中充当了“精神鸦片”角色,大小咖啡连锁品牌在中国市场攻城略地。但伴随着霸王茶姬、喜茶等新茶饮将目光投向原叶鲜奶茶,很多年轻人开始初尝茶叶。原先被视为“中老年专属”的茶,如今被越来越多年轻人捧在手心。有数据显示,过去3年,18岁至29岁年轻群体的茶叶消费占比正逐年攀升,增幅可观。
近日,封面新闻专访了小罐茶副总裁梅江。他提到,如今大众对于茶叶的认知正在从农产品转向消费品,尤其新茶饮行业为年轻人叩开了饮茶的大门,年轻人对茶的感知,开始变得立体、时尚,品茶成为了他们生活方式的一部分。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,让茶文化这种流传千年的传统文化得以更好延续下去。
从农产品到消费品
从品类到品牌
在中国人的语境中有三种茶,“柴米油盐酱醋茶”是农产品的茶,“烟酒茶”是消费品的茶,“琴棋书画诗酒茶”是文化的茶。最开始,在广义认知中,茶被归为农产品,往往以原料的形式,在农贸市场等地按“斤”售卖,品质受环境因素影响大,缺乏统一标准,难以形成品牌、规模化发展,在年轻消费群体中也很难“流通”。
梅江指出,这让很多人觉得中国茶传统,和其他消费品类比起来太落后,恰恰相反,中国茶非常发达,是基于传统农业思维之上的发达。“一片叶子可以分化出不同的品类,有不同的工艺、器物、仪式,当年轻人受新茶饮影响,开始了解中国茶,才有可能逐步进入茶圈,了解到原叶茶。”
近些年,大众对于茶的需求被逐渐唤醒,茶的大众认知也在从农产品向消费品转变。这对于茶企来说是一个机会。“要让年轻人以及更多群体了解和接受茶,要先解决消费者买茶时无标准,喝茶时太繁琐的问题,解决中国茶长期有品类无品牌的散乱局面。”梅江以小罐茶举例,小罐茶聚焦消费品形态的中国茶,通过工业化、智能化升级茶产业链,实现了茶的标准化生产。联手非遗制茶技艺传承人,选择在传承传统工艺基础上,以统一包装、统一价格、统一规格、统一品级的方式,打造差异化的品牌认知,践行了“消解中国茶复杂性”的理念。
帮消费者做减法
降低他们饮茶的难度
小罐茶、竹叶青、八马茶业......在茶品市场发展逐渐多元化,新玩家不断入局的背景下,消费者可选择的品牌也多了起来。在年轻化的茶叶市场中,奈雪、喜茶等高端茶饮品牌的横空出世抢占了大量的市场份额。
谈及茶企如何在茶行业中打造竞争优势,梅江认为,核心是要给消费者做减法。“打消原叶茶和用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,降低消费者选择茶的难度非常重要。比如消费者想要喝西湖龙井,但不知道喝哪家,小白想开始喝茶,但不知道怎样选好茶。这都是信息不对称。做减法就是降低消费者选茶、喝茶的难度,让消费者把品牌和品质挂钩,才能形成行业竞争力。”梅江点评。而品质化背后是标准化。梅江分享了小罐茶的经验:成立以来,小罐茶总投入 2.8 亿研发费用,在工艺、制造端有 135件专利。在产业链中游,实现了“8+1”的工厂协同布局,即8家初制工厂与1家黄山超级工厂,以初制工厂强化对产品初加工的品质掌控,以超级工厂提高茶叶在精加工过程中的工业化水平和精细程度,保证每罐茶品质一致。
中国茶的产业链很长,上游农业端缺乏集约化管理,中游工业端工业化、标准化程度低,难以形成规模化生产,下游消费端亟需品牌化建设。因此对茶企来说,整合产业链也十分重要。梅江透露,就小罐茶来说,除了在产业链上游布局外,在下游消费市场,也完成了高端中国茶品牌“小罐茶”、专业年份茶品牌“年迹”、国民生活茶“小罐茶园”等产品布局,多品牌、多产品线布局,对茶企来说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消费者的选择难度。
伴随年轻人爱上喝茶
原叶茶的春天才刚刚开始
在中国,茶叶是被低估了的市场。有关数据显示,中国茶叶市场规模在3400亿左右,这一数字几乎与国内咖啡市场相当。品类众多使茶叶具备一定的本地化特征,而茶企的品牌化,正在逐渐弥合因品类品种多样化而造成的消费者割裂鸿沟。
行业头部的茶企,在试图覆盖更多的品类,通过更多的产品线触达不同消费群体。小罐茶外,记者观察到,以竹叶青为例,其也在今年年初宣布,除了竹叶青绿茶外,还将着力发展万紫千红红茶、碧潭飘雪花茶以及宝顶白芽白茶,形成四轮驱动。
头部茶企由高端少数向更大的市场迈进,去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和红利。在这一过程中,茶叶消费群体画像逐渐呈现出年轻化趋势。“伴随越来越多年轻人爱上喝茶,原叶茶的春天才刚刚开始。”梅江预言。
茶文化,是中华传统文化。年轻人对茶的喜欢,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“血脉觉醒”。作为茶企,梅江认为应该肩负起推广茶文化的责任。中国茶要想走向世界,必须将企业创新发展与弘扬中华优秀茶文化有机结合,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。
四川是产茶大省,也是茶叶消费大省股票入门基础术语,既有许多优质茶叶产品,更拥有巨大的消费市场。在接受封面新闻采访时,梅江也透露了品牌在四川的规划:“四川也是小罐茶非常重视的区域,希望能快速的在成都市场形成品牌规模。”